著名连环画家顾炳鑫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炳鑫研究

谈连环画创作的准备工作

   

                                    顾炳鑫

 

编者按:顾炳鑫同志是连环画作家中作品较多的画家,他的作品在读者和连环画作者中有着一定的影响,许多初学绘画的人也都在摹仿他的画。这里,特邀请他发表关于连环画创作的一些心得,希望能使初学绘画的人得到一些帮助。

 

连环画创作的准备工作,和所有的文艺创作一样,是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的。准备工作做得好或坏,充分或不充分,会直接影响到创作进行时的顺利或困难,并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现在我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三点体会。

 

一、 研究脚本

    连环画是先由编文者编了脚本,然后再由绘画者根据脚本进行创作的(这里指脚本作者和绘画者合作的形式)。作品的主题思想、故事结构、情节安排、每幅画面内容的文字分节,已经由脚本作者安排构思好了。但绘画作者不能以为有了现成的脚本,只需照它依样画葫芦地画一番,就能够创作出一部很好的连环画作品来。在美术创作领域中,连环画创作是脚本和绘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整个创作中,脚本编写是一种艺术创造,绘画也是一种艺术创造,两者各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创造性,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补益的。因此连环画创作并不是文字脚本的翻译,也不是故事中每一幅文字的图解。绘画作者在创作中一方面要保持原作的精神、表现出脚本的主题思想,更重要的还要在创作中以绘画的形式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和渲染,使作品经绘画的具体形象化后,得到更丰富、更充分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连环画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功能。由此可见,在一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要不断地发挥作者的智慧和艺术才能,才能创作出一个成功的作品来。

    连环画创作既要保持原作精神、表现脚本的主题思想,又要发挥绘画的独创性,因此作者在创作前的准备阶段中,就首先要对脚本进行深入、细致、反复的研究(对改编的脚本更应该同时研究原作),以达到对作品进一步的理解。

    研究脚本,作者要做到熟悉脚本的故事和明确作品的主题思想。就是要明确这个作品要表现什么?它将给予读者的是什么?它是以什么来感染读者、教育读者的?举《渡江侦察记》为例来说,这个作品是描写一九四九年解放大军渡江前夕,一支侦察部队先遣过江,深入敌人阵地侦察敌情,在江南游击队的配合下,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侦察活动,最后获得了重要的情报,给大军渡江创造了有利条件的故事。在这个作品中,通过侦察英雄和敌人面对面的斗争,生动地刻划了敌人阵地上随机应变的侦察员李连长、吴老贵、小马、周长喜以及游击队长刘四姐等的鲜明形象,使读者不能不随着故事中每一个情节的发展和侦察员们的遭遇而激动,并引起共鸣。故事中可歌可泣的事件和机智勇敢的侦察英雄的形象,给予了读者很大的鼓舞和深刻的教育。所以绘画作者在研究脚本时要深入理解脚本的主题思想,才能在创作中通过绘画把它再现出来。

    在研究脚本时,首先要熟悉故事,因为作品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故事的情节发展表现出来的。

    熟悉故事,首先要把故事中的情节线索弄清楚,并且要做到不读脚本也能把故事从头到尾没有遗漏地背出来。作者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考察自己对故事熟悉的程度(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做到由于对故事的全面了解而心中有数,在创作任何一幅画时,才能衔接上面、照顾下面,既表现了这幅画的主要内容又能使它承上启下不孤立存在,不致发生上下脱节或前后不符的错误现象,而这种错误现象在目前的连环画作品中却是经常发生的。

    其次,熟悉故事,要了解故事的结构,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了解了故事的结构和故事的全部过程,才能掌握住整个故事的关键,如作品中哪些段落是一般的,哪些段落是高潮,哪些地方仅是起衔接作用的。掌握了这些故事中的关键之后,作者才能在创作整个作品时对各个段落进行有准备、有安排的创作工作,尤其对故事的最突出部分(即故事的高潮)进行有力的渲染,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更能感动读者。

    熟悉故事、掌握作品的关键只是研究脚本的一部分。为了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在另一方面还需要熟悉作品中的人物,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因为作品中的人物才是故事中的主导者,故事的发展是通过人物的思想和行动贯穿起来的。作者创作一个作品时是以描写人、刻划人为主要任务,只有在作品中创造出有血肉有生命的人物形象,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品。

一般来说,脚本中对人物的形象特征已有一定的具体描写,但对连环画来说是不够的。尤其脚本对一些次要人物更不可能都予以描写,而在绘画上不论主要的或者次要的人物,都需要把他们很具体地描绘出来,除了刻划他们的个性特征,还要具体描绘出他们的面貌身材、衣着服饰,甚至于一些细节。因此作者除了要认真地研究脚本中对人物的描写,还要加上他对整个作品的理解并结合他的生活经历去思考,把作品中的每个人物(不论主要的和次要的)都塑造出符合于这些人物身份的具体形象。对不同人物的出身、经历、年龄、籍贯、工作、条件,应该设计出不同特点的造型。例如《渡江侦察记》中的李连长和刘四姐,虽然脚本没有对他们的形象进行具体的描写,但从整个作品故事内容来分析,和我对他们的间接生活经验(如戏剧电影和各种文艺作品中的具体描写),我创造了他们的具体形象。如李连长,他是一个英勇机智出色的侦察兵,虽然年轻但很早参加了革命,所以他已是一个久经锻炼、经验丰富的指挥员。他在化装成敌人混入敌人炮兵阵地侦察,拿到敌人重要情报,碰到敌情报处长时,在这种紧张的局面下,他仍机智、镇静地战胜了奸诈阴险的敌人(图①);在刚渡过长江,遇到了受尽敌人蹂躏的陈老奶奶时,他对深受苦难的江南人民的爱护和同情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图②)。因此李连长这一人物不但在战场上是一个刚毅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个充满爱和有着丰富感情的革命战士。又如刘四姐,她是一个生长在渔家的姑娘,由于受尽了国民党的迫害,父亲被杀,她虽然还只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但毅然地走上了革命斗争的道路;长期的革命的锻炼,使她成为一个能领导山区游击队的队长。在一次侦察中,她改扮成一个有钱人家的少妇,协助李连长通过敌人的禁戒线;她又能化装成赤脚的卖烟姑娘,来作混入敌人工事工地侦察兵的联络员;她能百发百中地打死想潜水逃跑的敌人(也是仇人)陈登科(图③),在三叉路口她可以矫捷地跃上疾驶而过的汽车。虽然刘四姐是一个生长在农村渔家的姑娘,但革命的考验使她认识了革命的目的和前途,增长了胆识,因此在最后她和李连长分手的时候,她对胜利充满了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从这两个人物的分析研究中,我对他们有了更进一步认识。李连长是一个侦察兵,但有他自己的特点,他不同于吴老贵,也不同于周长喜;刘四姐也不同于一般的姑娘。通过这样的理解,再根据我的生活知识,就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他们的具体形象,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给予他们不同的外貌、服装等具体的形象塑造(我举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问题,并不是说我创造的这两个人物已是成功的,实际上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还有很多缺点)。总之,在研究脚本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时,应该把研究人物作为最主要的一个步骤。

 

二、 体验生活

     研究过脚本,熟悉了故事,理解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后,接着作者应该到实地或类似的地区去体验生活。研究脚本只是理性的、间接的认识,连环画创作是要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在创作前的准备工作中,要体验生活来丰富和充实作者直接的生活知识。

    在体验生活之前,作者先要选择一个和作品内容描写相似的地点,而且要尽可能和文字作品的原作者(不是改编者)取得联系,了解原作者创作这个作品时体验生活的地点和有关作品的生活线索、人物原型等。即使作品不是取材于一地或者取材于过去的生活,同样也可以和原作者研究选择一个适当的地点,然后再去体验生活。可以请原作者提供一些创作上的意见,使绘画者在创作中更能体会和掌握原作的精神。其次还可以请原作者解说作品中某些不了解、不熟悉的问题,使一些不了解的问题得到解决。如我在创作《渡江侦察记》时,曾经和原作者沈默君同志联系交谈,他介绍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并给我分析了作品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解放军兵种中侦察兵的生活习惯、组成人员、武器配备等特点以及故事发生的地区特点等。同时他提出了作品在改编成连环画后,故事中哪些部分应加强、哪些部分可削弱、哪些可删掉等等具体意见。他还强调说明这个作品原是一个惊险的电影剧本,因此在连环画的创作中,无论在处理画面、安排构图上都要表现出惊险故事的特点,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当作者根据作品的内容决定了体验生活的地点,深入生活中以后,应该进行这样几项工作:

首先,在和群众的各种接触中,应该随时注意观察群众中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的个性习惯以及各种事件反映在他们思想心理、外表行动、神情动态中的不同的运动变化。这样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在创作中描绘人、刻划人的时候,就有了丰富和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但这只是一般的。连环画脚本中已经有了人物的描写,作者需要在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人物来作为作品中人物的模特儿。因此作者还要在群众中选择在外型上、性格上适合的人来作为主要接近的对象。对这些人,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以便进一步深入熟悉理解他们,只有作者对他们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在创作中很好地加以运用。但在生活中也有可能找不到完全适合的对象,这样作者可以选择几个人作为对象,把他们局部符合的部分,结合成作品中所需要的人物形象来。譬如这一个人的外表很适合作品中的某一个角色,但他的个性习惯却不够;另一个人的外型虽然不合乎要求,但他的性格却很像这个角色,把这两个人的需要部分凑起来,就可以结合成一个作品人物的模特儿。不过这种方法必须是有机的结合,不能是牵强的拼凑,因为人物的外型和性格应该是统一的。在有重点地深入熟悉某些对象外,仍须广泛地多方面地接近群众。体验生活不能现炒现卖,作者要汲取更多的养分来丰富生活、积累经验。在体验生活中可能发生找不到人物对象的情况,如果作者在过去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生活,就可能在过去熟悉的人物中找到适合的对象。比如我在创作《渡江侦察记》中的吴老贵这个角色时,就是把先前所认识的两个人物作为创造吴老贵的主要借鉴对象。这两个人物都是农业生产社里的社员,一个在外型上很接近吴老贵的形象,但他平时沉着稳健,很少谈笑,没有吴老贵那种既持重老练又很风趣轻松的性格;另一个虽然外表上不像吴老贵,但他的个性却和吴老贵很相似。这个农民过去曾经在城市里做过杂工,当过小贩,土改时分得了土地才定居在村子里,他虽然年近半百,但平时幽默而诙谐、性情开朗豪爽。因此把两人所符合的部分结合起来,就成了我创造吴老贵这个角色的模特儿。

    第二,熟悉群众的生产情况。连环画创作的重要任务是描写故事,创造故事中的人物,不是介绍生产过程或推广先进工作法的图解,这是肯定的。但是在创作有关生产或直接以生产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时,还是要牵涉到生产技术的问题。因此,作者假如对生产上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就无法进行创作。并且描写人的生产活动也必须要在了解了他们的生产情况后才能真实描绘出他的动作来。所以在体验生活时,需要进行一番生产情况的了解工作。对一些直接描写生产情况的作品,作者还要作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体会到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如果作者认为对生产方面的知识不是创作中的主要部分,所以在生活中只画一些简单表面的生产现象,只画一些机器零件、工具设备的外形,而不懂得生产的过程和机器设备的性能,就会在创作时发生困难,在作品中出现生产技术上的错误,甚至产生许多常识性的笑话。因此,在创作关系到生产方面作品进行生活体验时,对群众的生产情况,生产的工序、生产的技术、机器的性能、工具的用途和生产中人的活动等,进行一番研究和了解,这对创作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体验生活中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是用绘画的手段把生活中的现象记录下来,作为创作时的素材。在体验生活期间,作者应该随时随地把看到的、接触到的事物用速写等方法描绘下来。因为作为造型艺术的连环画创作,观察体验和了解熟悉生活只是一方面,作者还要把生活中接触到、感受到的形象具体记录下来,才能进行创作。同样,如果作者在生活中只重视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生活,不进行观察体验和熟悉了解,这也是不够的。因为这样收集到的素材是作者没有理解的,只是一堆死的东西,所以当作者在画一幅人像、一个生产镜头、一个环境的角度时,必须已经透彻而充分地熟悉了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能灵活应用的资料,并在作者的脑子里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作者在体验生活回来后,再看到一幅人像画时,就能清楚记起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还能联想起这个人的全部活动;在看到一幅环境画时,也就能知道这幅画角度以外的有联系的环境。所以作者在体验生活时,不但要理解生活,而且要记录生活,两者不能缺一,不能偏废,这样收集来的素材才能成为创作上有用的宝贵财富。

    除了有目的地去体验生活之外,平时随时关心和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这对连环画作者来说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体验。因为连环画创作涉及的面广泛,表现的内容无所不包,作品中许多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在体验生活中得到解决,作者就应该随时注意和观察周围发生的生活现象,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积累生活的方法。

    其次,作者平时多阅读文艺作品和观摹戏剧电影等作品,这对连环画创作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间接理解生活的方法,并且还可以从中学习到其他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运用到连环画创作上。

    最后,不能忘记脚本和原著仍是创作上最主要的根据,尤其是原著,因为原著中的描写比脚本要详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者应该随时加以研究和参考。

 

三、 设计人物造型和环境场景

    在体验生活中收集了素材后,要把这一大堆素材进行选择:把需要的整理出来,其余的留作后用,缺少的还要增补。但经过选择后的素材,还不能直接地搬用到作品中,因为这是原始的素材,作者还要加以整理和加工。这个工作主要的是设计人物造型和设计环境场景。

人物造型,就是把作品中的人物,根据他们的年龄、出身、个性、特点塑造出具体的人物形象来。人物造型塑造得好,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突出鲜明;人物造型设计得马虎或者根本不进行这个工作,那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容易犯公式化和雷同的毛病。

    在人物造型时,根据作者在体验生活中找到的人物对象,和画下来的人像素材结合起来进行。造型时要求具体地画出每一个人物的形象来,和绣像小说中前面的人物介绍一样,要画出人物的面貌特征、人物的胖瘦高矮、衣着服饰以及一些人物身上细小的东西,并且要在形象上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但是在生活中找到的对象,无论在性格上、外型上不可能完全合乎要求,所以作者就要根据作品中对人物的描写和作者自己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认识,在设计人物造型时加以取舍和创造。如我在塑造吴老贵这个人物时,虽已有了比较好的两个农民作为参考对象,但在他们的外型和性格还缺少战士吴老贵的气质,在造型时就需要在他们纯朴笃实的外貌和性格上,加上侦察战士机智、英武、开朗、豪放的神气,使他们更符合吴老贵这个人物的形象和特征。

    在人物造型时还要强调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和个性动作。因为连环画的画面小,而画面上所要表现的场面大、人物多,如果在造型上人物与人物之间没有很明显的外型和性格上的差别,就很难在作品上描画出各个不同人物形象上的区别来。尤其在创作部队故事时,画战士的人物形象,穿戴装备几乎很少有不同的地方。作者不能在衣着上来区别人物,就必须加强人物面貌性格上的刻划,不然就不容易画出战士之间形象的区别,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会很难辨认。强调突出人物外型和个性的特征,不但能清楚地描绘出人物之间的区别,还能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有生命力,更具典型化。

    除了这些,作者应该很好考虑到人物的衣着服饰。人物的衣着服饰主要是根据作品的时间性、地区性和人物的身份、职业性质、生活环境等方面来决定的。但是作者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可以选择更适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衣着服饰;也可以为了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从表现上、构图上、色彩对比的要求上,来考虑人物的衣着服饰。所以在决定一个人物的衣着服饰时,作者应该研究这个人物穿什么服饰最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身份,再研究一下这个人物在作品中出现的场次,出现在哪些环境里,和哪些角色经常同时出现,同时出现的角色是怎样装束,根据这个人物在整个作品的环境中和其他人物的关系,来进一步选择服饰的颜色花纹和长短宽紧。我在创作《蓝壁毯》中拉亥辛这个老人的衣着服饰时,为了突出这个人物和避免钢笔画表现形式容易形成灰调子的缘故,给他多穿了一件黑色的马甲,这件黑马甲使我在整个作品中表现拉亥辛和处理画面的构图黑白关系上,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设计环境场景,就是作者在研究了作品后,明确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地点,根据故事发展的各个地点,再进行设计作品中的像戏剧和电影布景那样的全部环境场景。作者根据作品的要求,整理出需要的关于环境部分的素材,设计好整个作品中的环境场景,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创作。

    对于环境场景素材的运用,作者同样要根据作品的内容而加以取舍或增减,不能把素材原封不动地照实搬用。如果把看到的东西统统塞进画面里,反而使画面繁琐杂乱而冲淡了主题,因为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在设计环境场景时,可以选择能突出故事主题、突出人物性格、加强艺术效果的部分,来作为一个情节发展场合的背景。作者可以把素材中一些与故事内容无关的局部删掉或减弱,把能突出主题发挥效果的某些部分渲染加强,使画面更集中、更概括、更紧凑。譬如处理这样两幅画面的背景,这两幅画是在同一个作品的同一个环境里,一幅画的图意是,深夜,有一对青年男女在森林里散步,他们亲密地谈论着结婚后的美好生活;一幅画的图意是,经过整个白天激烈战斗后的晚上,两个战士守卫在森林中的阵地上,警惕地观察着敌人的动静。同样是晚上,同样是在森林里,但因为这两幅画的情节内容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不同,因而在处理环境时也就不能一样对待。作者应该根据故事情节和当时人物的内心情绪来选择环境,安排场景。如前一幅画中,就需要用抒情幽静而优美的夜晚的森林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后一幅画中,要表现出战场上经过战斗后的紧张气氛。因此作者在设计环境场景、选用素材时应有所增删,必要时还可以适当地加以夸张,不能机械地照实搬用。

    事先设计好整个作品中各个阶段的环境场景,可以使作者在创作时前后呼应,不会发生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并且在处理画面转移角度时得到很大的方便。但如果作者已经掌握了很充分的素材并很熟悉这些素材,也可以不必再来全部重新设计,不过作者还是应该要做到全部作品中的场景分段,并要细致整理好素材和明确运用素材的方法。

    以上是我在创作中对准备工作的一些体会,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同志们给予指正。可能有些同志认为连环画创作的准备工作太麻烦,我认为只有在创作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顺利地进行创作,才能提高作品的质量。希望一些对准备工作不太重视的同志,能够重视这项工作,并且在创作实践中取得到更好的、更完善的经验。

 

                                                             1956年~1957年

                                                             《连环画研究》连载

转载请注明来源:著名连环画家顾炳鑫官网
页面地址:http://gubingxin.mylhh.com/views-study-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