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革命斗争故事及其他
“文革”中后期也出版有大量的革命英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的主题是要通过对战斗英雄的描绘来反映出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但由于故事基本上都是来自于革命战斗中的真人事迹,因此故事本身和画家偏向夸张的人物塑造,仍能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类作品的产量大,尤其是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更大。
比较有影响的此类作品,套书出版有《闪闪的红星》、《桐柏英雄》、《渔岛怒潮》、《战地红缨》、《韦拔群》、《吕梁英雄传》、《战斗的青春》、《万山红遍》、《山呼海啸》、志愿军英雄人物系列等,以及再版的《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单册的更多,有影响的有《南征百战》、《小兵张嘎》、《黄继光》、《董存瑞》、《小英雄雨来》、《平原枪声》、《刘文学》、《雁翎队》等等,还有反特名作《035号图纸》,再版的《鸡毛信》等。相较其他题材的作品,在“文革”出版的连环画中,这些作品实际上占了大多数。由于画家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些作品的质量高低也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作品构成了那一代连环画读者的主要记忆。
这些作品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依然保持了“高、大、全”的特点,似乎他们从一开始就在向着“英雄”这个崇高的字眼迈进。不管这些英雄人物如出一辙得毫无杂质的成长历程是否真实,但激情中的读者仍然一厢情愿义无反顾地认为这是完全真实的事实,甚至还顽固地坚信,所有这些英雄人物,他们的成长历程就应该这样纯粹,不会有丝毫的偏差,哪怕他曾经犯过什么样的幼稚错误,也是成长中的必然产物,与英雄本身的光辉形象不会产生任何的污染。不要说那个时期身为工农兵的业余画家,就连如刘继卣、顾炳鑫、贺友直、董辰生、范一辛、罗盘、罗兴、费声福、林锴等名家的此类创作,也难逃这种创作模式。如董辰生绘制的《黄继光》,在成长的过程中,黄继光除了服饰和身高有改变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变化。
《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是“文革”期间著名的外国题材的连环画。创作这两套作品的画家,是包括了顾炳鑫、韩和平、罗盘、何进、杨秉良和庄宏安这样一批优秀的连环画家和编文者在内的创作集体。其中列宁的形象,由顾炳鑫设计完成。在欣赏画家们精心的绘画时,列宁伟大、光辉的完美形象也悄然进入读者的心中,甚至给人一种领袖们就应当如此表现才恰当的错觉。其他此类的作品还有陈衍宁、汤小铭创作的《无产阶级的歌》等,虽都有各自引人注意的绘画特点,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体现出了这种英雄模式。
在风格、题材、主题和形式甚至画家的人身自由都受到极大限制的条件下,能够创作出感人的作品,即便是这些作品有着不可克服的缺憾,仍然可显露出画家们的伟大,而这些作品的创作如此集中于一种模式,也必然对国人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能力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的弊病,直到在后来的八九十年代的文艺创作中仍然时而可见。转载请注明来源:著名连环画家顾炳鑫官网
页面地址:http://gubingxin.mylhh.com/views-study-149.html
下一篇:从容的炳耀 灵秀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