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连环画家顾炳鑫官网

您现在的位置:著名连环画家顾炳鑫官网 >艺术人生

我 的 小 传

我 的 小 传
  

我 的 小 传

                                   顾炳鑫

 

    我是顾炳鑫,曾用笔名艺莘(辛)、甘草、朽木、雨中鸢。斋名芦顶楼。籍贯上海宝山顾村。1923年10月28日出生在上海闸北区梅园路。

    我没有拜过名师,也没有进过专门学校,美术是自学的。现在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上海市文联委员。

30年代初顾炳鑫与父亲母亲的合影

    我出生的环境条件很差,祖辈父辈都是务农或工匠。缺乏文化艺术熏陶的空气和土壤。因经济状况我断断续续在五所小学念过书,仍未读到毕业。“8·13”抗战爆发,我从闸北逃难到租界,住过两次难民收容所,拾荒捡垃圾。后来居住在用芦席盖顶的竹楼里,当过两次学徒,又跟随父亲打竹匠临工。可是,我偏从小爱上了美术,作为业余爱好来填补青少年时期的学艺空白。

    1940年我在义务夜校补习,有机会参加了一个漫画木刻班。尽管只去了几次,但知道了美术分多个画种,学习要画素描和速写。画素描没有条件,就常到街头去画速写,把所得的素材和马路见闻融入习作,作为锻炼,并开始投稿。当时我画了很多漫画,一幅也未被采用,但是寄出的第一幅木刻《穷缝妇》意外地在《艺玖画报》上发表了。那是1941年夏天。

    1943年结婚后,我在地产公司当过小职员,到电车公司当过售票员,还与别人合伙摆摊修理自行车,但空时仍不忘画画。抗战胜利后,我的漫画才在郑振铎、唐弢、柯灵任主编的《民主》、《周报》等刊物上发表,用笔名甘草。但是,我自感文化和艺术素质太低,有一段时期跑旧书店淘书,买廉价画册和各类书籍阅读,还参观各种画展,把画廊作为课堂。

《小经理》1950年7月初版 民众书店出版

    美术成为我的专业是在上海解放后。1949年冬,我第一次编绘了赵树理的小说《小经理》短篇连环画,并被江丰、郑野夫等任主编的大众美术出版社采用,从此开始了三十余年的连环画工作。

上海原是连环画的发源地,但解放后画新连环画的作者不多,当时我因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现实题材的作品而被注意,1950年被吸收参加了美协主持的连联书店“设计委员会”。1951年担任美协举办的旨在提高专业水平的“连环画研究班”的老师,还担任了美协“创作委员会”连环画专业的辅导员。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影

1952年我进了刚成立的华东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前身)的美术创作室。除了连环画,也搞宣传画、年华和版画创作。后来按画种分组,就主要画连环画,还和程十发一起担任连环画组组长。我考虑到要发展连环画就要打破旧连环画单一的创作模式,尝试对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采用不同的形式风格来表现。

1953年我用钢笔画形式画了苏联民间传说故事《蓝壁毯》,1954年用铅笔素描画了战争题材《渡江侦查记》,1956年用黑白形式画了农村故事《小辫子哥和我》等作品。这些连环画在五十年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作品还得了奖。后来的一些评论文章中,把我提为新连环画的开拓者之一。在一次周扬部长由华君武陪同来上海召开的美术界座谈会上,在谈到连环画创作时,提出了“南顾北刘”的说法。

小辫子哥和我

    1956年新美术出版社合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队伍扩大后建立了连环画创作室,赵宏本和我担任了室主任。之后我以组织创作为主,创作成为了业余了。

    1958年我写了小册子《怎样画连环画》。六十年代,我画了《英雄小八路》;和几个同志合作了长篇连环画《红岩》和《红灯记》等,这些作品也获得过好评。

英雄小八路

    在这段时期里,我还投稿过一些版画木刻作品。1956年刻了鲁迅小说《药》的一套插图。1957年刻的《大地上》,在全国青年美展中获三等奖。1958年科的鲁迅小说《阿Q正传》一套插图,入选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

    我画中国画,先要从我搜集研究中国古代版画说起。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向青年美术家推荐中国古代版画,后来,郑正铎、傅惜草先生等作了大量搜集、研究、整理、影印的传播工作。五十年代中期,我接触了中国古代版画,发现我国古代版画中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插图和古代连环画艺术珍品,是古代的复制木刻艺术,其中保存了大量民间画家和文人画家的优秀白描作品;是一宗极可重视的宝贵遗产。可惜过去重视、发掘不够。我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就开始搜集和研究,一方面借鉴于自己的创作,一方面向社会推荐。

《红旗谱》人物绣像 朱老鞏

    在为搜集中国古代版画而阅览各类古籍中,我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在研究古代版画各个时期、不同地区、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后,我对传统白描有了新的认识和兴趣。从追摹陈老莲、任渭长的白描,进而揣摩李公麟、武宗元的人物画。在这个影响下,我画了几套白描人物画,有小说《红旗谱》、《新英雄谱》人物绣像等。又开始了卷轴中国人物画的创作,1959年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画了《一切权利归农会》、《汀泗桥》,创作了《三女闹革新》(1959年)、《李逵醉春》(1962年)、《英雄小八路》(1963年)等作品。

    文革十年浩劫中,关“牛棚”,去“干校”,收藏的几千册古代版画资料失散大部。在文革后期的几年,我利用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条件,大量收集素材,用彩墨画头像,一面锻炼笔墨技巧,一面积累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追回失去的时间,为进一步开拓人物画创作条件。由于我长期受古代版画线描的影响,所以逐步形成了我的人物画是以线造型为主,并以长线条造型为主要的画风特点。在以后的一个时期里,我又画了白描人物画,有《农民英雄黄巢》(1977年)、《韩非造像》(1978年)、《红楼梦人物绣像》和《三国人物笺》等。在卷轴人物画方面,画了历史人物《杜甫造像》、《李白行吟图》、《辛弃疾造像》、《曹雪芹造像》等;画了典故题材的《白居易问诗图》、《金龟换酒》和《对酒图》等。其中有些作品为人民大会堂、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陈列、收藏。

七十年代初“文革”后期合影

1984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立,我调任国画系主任,开始从事美术教学工作。1985年我赴美国纽约市立亨特学院讲学,1986年随学院画展赴丹麦哥本哈根参加学术交流。在国画教学中,我从自身经历出发,为了能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将来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创作课程中把连环画列为必修课之一,并在试行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八十年代初在个人画展上与学生们合影

我的中国人物画先后在北京、上海、徐州举办的个展上展出,在新加坡举办过三次画展,还在日本,美国、丹麦、香港等地进行展览和参加联展。

    我的画风是偏向严谨写实的兼工带写,有人评之谓“功夫画”。随着年龄的增长,目力的限制,需要在今后的创作中逐步向粗放写意方面转变,这是我正在考虑和尝试的。历史的经验证明,艺术创作风格中的转变是困难和痛苦的。现在是到了积习难改又不能不该的时候了。我一贯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一生追求无止境的,特别是像我这种自学出来的画家,尤其要一直学下去,要一辈子当学生。

    所以在今后有生之年的岁月里,我仍要继续追求下去,学习下去,并希望能还有所作为。

 

                                                          1993年2月

上一篇: 追求“老实”     下一篇:《师恩难忘》

转载请注明来源:著名连环画家顾炳鑫官网
页面地址:http://gubingxin.mylhh.com/views-life-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