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四年文革后期,全国各地都办起了名为“向阳院”的群众组织(以城市街道居民自治为主要方式进行)。每家每户都被纳入组织的视线,被称为“把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的重要阵地”。一九七五年的初夏,父亲接到了《向阳院的故事》连环画创作的紧急任务,因时间非常紧迫,他便即刻奔赴故事的发生地,淮北的亳州去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父亲在当地进行考察和调研,短期内画了大量的人物素描与场景速写,回来后又不停歇地投入到创作中。当时的社会物质匮乏,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父亲除了每天在单位工作,回家之后还继续创作加班到深夜。从表面看上去父亲精神饱满,实际上他十分的辛劳疲累,直至一日晨起,发现他的手臂因过度劳累,而麻木无法握笔勾勒线描。他只是稍作调整休息之后,还是继续坚持完成创作任务,这些对父亲的记忆至今还是让我难以忘怀。
父亲的这部作品以线描创新表现的形式绘画,创作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极具个性特征,动态造型结构严谨,线条流畅灵动,准确地表现了故事中那个时代的气氛与人的精神面貌。贺友直先生曾在《炳鑫先生和连环画》一文中描写道:“炳鑫先生的作品,很注重内容的基调掌握。如《向阳院的故事》是表现新社会城镇儿童的生活,《小辫子哥和我》是表现旧社会农村儿童的生活;一个作品使人感到明亮流畅,正气昂扬、一个作品使人感到凝重压抑,低沉苍凉;一个描法细致秀润,一个用笔简括厚实——两部作品放到一起,区别出两个不同的感觉。情节是内容,感觉也是内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也是画连环画必须遵循的规范。”……“我和炳鑫先生在同一个科室工作,常见他作画,他作画有一种本领,下笔肯定、极少修改。这一方面在于胸有成竹,一方面在于技术熟练。我最佩服他的是画人。他画人无论頭、手、躯干、腿、脚、还是口、眼、耳、鼻,大到形体动态,小到局部细节,不止是画得准,可以说笔笔到位。我认为,若从他的作品中选出一些所画的人物,印成书,必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和艺术性的人物画谱。” 这些评价中肯地写照了父亲对连环画事业所做的贡献。
随着文革的结束,那段“向阳院”的历史与这部《向阳院的故事》连环画作品,也早已渐渐被人们淡忘,而今再版这部《向阳院的故事》连环画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部作品可谓父亲以对中国传统线描长期的深入研究,结合现代美学理念的,又一次尝试与创新的精品佳作。如今再看这部作品,每一幅画面中依然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感,同时也还能感受到父亲用笔描绘线条的节奏气息,与他对连环画事业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
顾子易 辛卯重阳
转载请注明来源:著名连环画家顾炳鑫官网
页面地址:http://gubingxin.mylhh.com/views-blog-220.html
上一篇:《英雄小八路》读后
下一篇:《向阳院的故事》——人物绣像篇